说明:第26—40题,请你听几段采访录音。每段录音之后,你将听到若干个问题,每个问题都有四个选项,请你从中选出最恰当的答案。 |
26.A 健康快乐
B 发现音乐天赋
D 提高身体协调能力
C 促进智力发展
27.A 提高自控能力
B 锻炼手指小肌肉
D 提高对音乐的理解力
C 丧失对音乐的兴趣
28.A 钢琴曲
B 古典音乐
C 成人的哼唱
D 风格多样的音乐
29.A 对婴儿进行抚摸轻拍
B 让婴儿接触各种声响
C 让婴儿听模仿的各种声音
D 有情感交流、互动的音乐活动
30.A 重要的是母亲心情愉快
B 胎儿实际上听不到声音
C 5个月开始胎教比较好
D 要把录音机放在妈妈肚子上
31.A 三种
B 四种
C 五种
D 六种
32.A 解渴消暑
B 护肤养颜
C 增加食欲
D 提高睡眠质量
33.A 饭前饮用
B 空腹饮用
C 加糖后饮用
D 稀释后饮用
34.A 效果有限
B 会引发胃病
C 长期饮用才能见效
D 同时吃苏打饼干效果更佳
35.A 胃的保健
B 果醋与减肥
C 喝什么饮料更好
D 胃病和饮食的关系
36.A 运费昂贵
B 销路不好
C 不耐贮藏
D 产量不高
37.A 400多元
B l000多元
C 2000多元
D 4000多元
38.A 敢为天下先
B 善于动脑筋
C 勇于争第一
D 善于抓住机遇
39.A 长时间降雨淹死了树苗
B 暴风吹倒了所有的树苗
C 果园里的排水沟无法疏通
D 上海连续下了一个月的雨
40.A 日照时间长
B 气温比较高
C 降雨量充足
D 耕地很平坦
二、 阅 读 理解
(40题,40分钟)
第一部分
(15题,l5分钟)
说明:第41-55题,请你在l5分钟内,快速阅读几篇文章,每篇文章后有若干个问题,请根据文章内容,用最简洁的文字回答问题。答案要用汉字书写,汉字要写在答卷的横线上。 |
4l-43
张衡一生为中国的科学文化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是中国古代伟大的科学家之一。
汉朝时,出现了三种关于天体运动和宇宙结构的学说:盖天说、浑天说和宣夜说。张衡根据自己对天体运行规律的认识和实际观察,认真研究了这三种学说,认为浑天说比较符合观测的实际。他继承和发展了前人的浑天理论,大胆地对天象提出了许多新的见解。
张衡在西汉耿寿昌发明的浑天仪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浑天说,创制了一个比以前都精确、全面得多的浑天仪。浑天仪是一个可以转动的空心铜球。铜球外表刻有二十八宿和其他一些恒星的位置,球体内有一根轴贯穿球心,轴的两端象征北极和南极。球体的外面装有几个铜圆圈,代表地平圈、子午圈、黄道圈和赤道圈,赤道和黄道上刻有二十四节气。凡是张衡当时知道的重要天文现象,都刻在了浑天仪上。
为了使浑天仪能自动转动,张衡又利用水力推动齿轮的原理,用滴壶滴出来的水力推动齿轮,带动空心铜球绕轴旋转。铜球转动一周的速度和地球白转的速度相等。这样,人们坐在屋子里,便能从浑天仪上看到天体运行的情况了。
从公元89年到l40年,东汉都城洛阳和陇西一带,共出现过33次地震。特别是公元119年,洛阳和其他地区连续发生了两次大地震,促使张衡加紧了对地震的研究。他终于在公元l32年,发明并制造出了中国第一架测报地震的仪器——地动仪。
张衡制造的这台地动仪,相当灵敏准确。公元l38年的一天,地动仪精确地测知距离洛阳1000多里的陇西发生地震,表明它的精密程度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欧洲在1880年才制造出类似的地震仪,距张衡已经晚了1700多年。
在气象学方面,张衡还发明了一种测定风向的仪器——候风仪,又叫相风铜鸟。是在一根五丈高的杆顶安放一只衔着花的铜鸟,可以随着风向转动。鸟头所对的方向就是风向。这个仪器和欧洲装在屋顶上的候风鸡相似,但是候风鸡是在12世纪才出现的,比起张衡的候风仪晚了1000年。
41.浑天仪是用什么材料制成的?
42.张衡制造的用于测报地震的仪器是什么?
43.候风仪还有个名字是什么?
44-47
在中国的西南部,有一个非常独特的地理单元。这里的河流、山脉大都呈南北走向,这与中国境内其他河流、山脉基本上都呈东西走向大相径庭,这便是著名的横断山脉地区。它北接甘、青二省,南抵云贵高原,既是青藏高原的东缘部分,也是青藏高原向成都平原过渡的地带。这里是典型的高山峡谷地形,地势高峻,山岭连绵,北高南低,平行南下。岷江、大渡河、雅砻江、金沙江、澜沧江、怒江宛如六条蛟龙,自北奔腾呼啸,冲泻而南,在崇山峻岭中开辟出一条条南北走向的大峡谷,成为中国古代民族南来北往、繁衍迁徙的天然场所。
近现代以来,横断山区特殊的地理环境和丰富的历史人文积淀引起了中外一些探险家、学者的注意,他们逐渐认识到这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民族走廊”。但是,怎样准确定义这个“民族走廊”呢? 长期以来,意见很不一致。早在19世纪,英国人H.R.戴维斯就把云南西部形象地称作“印度与扬子江之问的锁链”;美国学者拉铁摩尔将这一地区称为“内部边疆”;中国民族学界则形象地称之为“历史上的民族走廊”,其他还有“氐羌走廊”“汉藏走廊”“川西民族走廊”“横断山区民族走廊”等称呼。直到上世纪80年代,中国著名学者费孝通提出了一个民族学概念的命名——“藏彝走廊”。
在地理学上,“走廊”是指一定的民族或族群长期沿着一定的自然环境脉络,如河流或山脉等,向外迁徙或流动的路线。在中国可称为民族走廊的有两处:一处是西北的河西走廊,另一处就是西南横断山脉的藏彝走廊。
藏彝民族走廊主要是汉藏语系活动的舞台,尤其是西藏、四川、云南三省区毗邻区域。古代氐羌族自北向南迁徙,与这一区域藏缅语系各民族之间形成了极为密切的关系。
至今,在横断山区这条独一无二的走廊内还生活着藏、彝、羌、纳西、普米、怒、哈尼、基诺、傈僳、门巴、珞巴等属于藏缅语系的民族以及苗、傣、蒙、回等其他语系的民族。此外,还有许多有待进一步识别的神秘族群,以及族群内部众多神秘的支系。
千百年来,众多民族在这条走廊上南来北往、繁衍生息、迁徙流动,使得这条走廊成为丰富的文化积淀带,呈现出古老性、多样性、复杂性特点。
从人文角度而言,藏彝走廊并不单纯地只是一个通道,它本身就是一个不同文化碰撞和融合的区域。众多古老文化沉淀与交融的主旋律,一直回荡在走廊的群山之间。
44.横断山脉地区属于哪种地形?
45.“藏彝走廊”这个名称是由谁提出的?
46.在中国,除藏彝走廊外还有哪个民族走廊?
47.中国古代什么民族曾沿藏彝民族走廊自北向南迁徙?
48—51
布谷鸟和杜鹃是同族,它们的习性很相似。这两种鸟都很胆小、怕人,一般生活在茂密的树林里,飞得又快,所以我们平时只听得到它们的呜叫,却不容易看到它们的形貌。
天冷时,布谷和杜鹃都在温暖的南方过冬。到春末夏初,它们就从那里回到老家来生儿育女。到了秋天,它们再飞到南方去。
除了习性以外,它们长得也很相似。它们的羽毛和颜色,都有些像鹰鹞。嘴尖长,稍微有点弯曲。脚细小,两趾向前,两趾向后。只不过布谷比杜鹃大一些,前者身长约一尺,后者约9寸。
布谷和杜鹃在鸟类中可以算是两个阴谋家。它们不会做窝,不会孵蛋,也不会养育幼鸟,但它们却会把这些事情暗地里推给别的鸟,让别的鸟替它们做。
它们是怎么安排的呢?
它们的阴谋是这样的:雌鸟在要生蛋的时候,就去找别的小鸟的窝。找到之后,它就等到窝的主人不在窝的时候,把窝里原有的蛋衔起一个,同时,自己就在窝里生下一个蛋补充进去。然后,它就把嘴里衔着的蛋带走吃掉。当然,有时候布谷和杜鹃也会采取另一种做法。前面说过,布谷和杜鹃在身体和颜色上,都很像鹰鹞之类的猛禽,而鹰鹞是一般小鸟所惧怕的。所以,当黄莺等小鸟在窝里孵蛋的时候,它们会突然飞来,黄莺之类的小鸟往往误以为它们是鹰鹞,就惊慌地飞走了。于是,它们就趁这个机会在那窝里下蛋。
布谷和杜鹃这种骗人的做法,很少被窝主人看出来。因为它们的蛋跟窝主人的蛋相似,很容易混过去。窝主人回窝以后,一般注意不到这种阴谋,自然就把布谷或杜鹃的蛋当成了自己的蛋。
布谷和杜鹃的蛋孵得很快,常常最先孵化成幼鸟。这些小布谷小杜鹃好像早就明白,同窝的异姓兄弟出生后会夺走自己的一部分权利,所以,它们一出世就非常不老实,在窝里乱动瞎撞,把其他的蛋或者幼鸟全都挤到鸟窝的外面,让窝主人的孩子遭殃。
更奇怪的是,窝主人对这种行为居然毫不在意,依旧把这些“小歹徒”当作自己的儿女,全心全意地喂养它们,直到它们长大离开这里。
布谷和杜鹃每只雌鸟每年平均生5个蛋,生得多的,可以生到20个。所以有时一只布谷或杜鹃的儿女们,可以杀死20窝别的小鸟,因为布谷和杜鹃在一个窝里只生一个蛋。
从坏的方面看,杜鹃和布谷是摧残小鸟的阴谋家;从好的方面看,它们却又是消灭害虫的能手,对人类有很大的功劳。有些有毒的毛虫,是其他鸟类所不吃的,但它们却能捕来吃掉。
48.布谷鸟生活在什么地方?
49.杜鹃的身体长度大概是多少?
50.当布谷或杜鹃突然飞来的时候,黄莺以为它们是什么?
51.布谷和杜鹃对人类有什么帮助?
52—55
可再生能源包括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水能、地热能、海洋能等,是广泛存在、用之不竭的初级能源。随着化石能源的逐渐耗竭,可再生能源在人类能源持续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增大,在能源供应中的份额将逐步提高,进而成为人类持续、协调、稳定发展的支柱。
氢能目前被许多国家看好,可以作为替代化石燃料的清洁能源。它具有能量高、燃烧性能好、纯净无毒、利用形式多的特点。氢能在化工、航空航天、交通运输、供热、供电等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空间。传统的制氢技术包括烃类水蒸气重整制氢法、重油部分氧化重整制氢法和电解水法。目前,以生物制氢为代表的新方法也日益受到各国的关注,利用工农业副产品制氢的技术也在发展。
风能是一种清洁的可再生能源,风力发电是风能利用的重要形式,也是目前可再生能源中技术最成熟、最具有规模化开发条件和商业化发展前景的发电方式之一。据专家们的估算,全球可利用的风能资源为200亿千瓦,约是可利用水力资源的l0倍。如果利用l%的风能能量,可产生世界现有发电总量8%-9%的电量。近十几年来,欧洲一些风能资源较为丰富的国家加大了风电开发的力度,风电每年增长速度达到25%以上,特别是德国、西班牙、丹麦等国家。中国陆地风力资源估计最大可发电2.5亿千瓦,近海风力资源约为陆地的3倍,达7.5亿千瓦,但近海风力开发存在受台风常发影响的问题,需要认真加以研究。
一般认为,太阳能是源自氦核的聚合反应。太阳能光伏发电是一种直接将太阳能辐射转换成为电能的新型发电技术,该技术在我国80年代中后期就已初具规模,自90年代以来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在诸如“西藏阳光计划”“森林防火通信工程”等国家建设计划中大展拳脚。分散的户用光伏电源系统已开始以商品形式直接进入千家万户,光伏发电市场在中国已初步形成。太阳能光伏发电技术能量转换的关键器件是太阳能电池,而成本高是太阳能电池发展的瓶颈。鼓励发展民用光伏系统,扩大生产规模以降低成本是光伏发电市场未来的发展方向。预计到2015年,中国将开始大规模发展并风式屋顶光伏系统。
生物质能是蕴藏在生物质中的能量,是绿色植物通过叶绿素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而贮存在生物质内部的能量。煤、石油和天然气等化石能源也是由生物质能转变而来的。作为可再生能源的生物质能,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木材及森林工业废弃物;二是农业废弃物;三是水生植物;四是油料植物;五是城市和工业有机废弃物;六是动物粪便。在世界能耗中,生物质能约占l4%,在不发达地区占60%以上。全世界约25亿人的生活能源的90%以上是生物质能。生物质能的优点是燃烧容易,污染少,灰分较低;缺点是热值及热效率低,直接燃烧生物质的热效率仅为10%-30%,体积大而不易运输。目前世界各国正逐步采用各种方法充分利用生物质能。
52.哪种能源在人类能源持续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增大?
53.目前,技术最成熟且最具有商业化发展前景的发电方式是什么?
54.发展太阳能电池遇到的阻力是什么?
55.哪一种可再生能源的热效率比较低?
第二部分(25题,25分钟)
说明:第56-80题,每篇文章后都有若干个问题,每个问题都有四个选项,请阅读后根据文章内容选出最恰当的答案,在答卷的字母上画一横道。 |
56—58
天竺山森林公园全长7.5公里的临湖木栈道,上月底全部完工。
选择木栈道而不是其他路面,最重要的是栈道底下的原有森林植被、土壤都能保存得较好,基本不受破坏;其次,木栈道更人性化,人在上面行走时,足底的感觉更舒适一些;再次,木栈道更为自然,更能与周边的大自然融为一体。
木栈道共采用了4种木材。栏杆是南方松,龙骨是铁杉,面层则采用了杉木与俄罗斯樟子松。其中,南方松最贵,再依次是樟子松、铁杉、杉木。因为面层用量最大,所以采用最为普通的杉木。杉木柔韧性好,人行走时足部感觉舒适,但因其易开裂,所以在太阳易晒到的地方采用相对不易开裂的樟子松。南方松因其材质结实、密实度较好、比较牢固,用来做栏杆安全性高,也因用量少而相对节省。
木栈道均采取了国际上室外木头防腐的新标准处理,能防蚁、防潮、防火,而且l5年内木头基本不腐烂。而通常刷油漆的作法,一则每年都要刷,工程量太大,防腐效果也不理想;另外,从保持木头的本色、与周边大自然融为一体来看,刷油漆的效果也差许多。
56.选择木栈道的主要原因是:
A 美观
B 比较环保
C 足感较好
D 成本较低
57.根据上文,樟子松与杉木相近的特点是:
A 很贵
B 不易晒裂
C 柔韧性较好
D 密实度较好
58.不使用油漆的主要原因是:
A 施工难度大
B 每年要重新刷
C 不符合国家规范标准
D 没有防蚁、防潮、防火效果
59—61
雪崩的物理原理是很简单的,山坡上的积雪受到两个力:一个是地球引力,另一个就是积雪内聚力。这两个力之间进行着一场你死我活的拔河比赛,地球引力企图沿山坡方向把积雪往下拉走,而积雪的内聚力却使雪体彼此黏结,停留在山坡上。这场拔河比赛只能在山坡上进行,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山坡都能进行这种比赛。
坡度不大的山坡,例如坡度不到l5°的山坡,积雪是比较稳定的,引力无法把积雪拉走。而坡度超过50°的山坡,又没有办法形成足够厚的积雪,引力找不到拔河的对手。所以最适合这场比赛的场所是在坡度介于25—45°之间的山坡上。
这场比赛中,当积雪的内聚力受到外界的干扰而变小时,雪崩就容易发生。
积雪的内聚力与积雪的厚度有关。持续不断的降雪使山坡上的积雪达到一定厚度时,就容易发生雪崩。春天气温升高时,积雪表面消融,融水渗到雪层内部,就能降低积雪的内聚力、内摩擦力和抗断强度,特别是融水渗漏到积雪底部时,这水就像滑润剂一样,使雪层很容易滑动。当山坡上的积雪由于上面的种种原因而变得不稳定时,只要有一点外界因素的变动,雪崩就一触即发,比方说轻微的地震、动物的行走、滚石的触击甚至高声尖叫,在这种时刻都会触发雪崩。
在风力比较充沛的山区,风也能使积雪发生雪崩。在山脊背风的地方,风能够将积雪吹成悬空。就像我们房子的屋檐,我们将其称之为雪檐。一旦雪檐的自身重量超过雪檐的抗断强度,雪檐便自行崩塌,从而引起下面山坡上雪的塌落。
在天山西部季节性积雪地带,每年冬天都会有好几起由岩羊、马鹿等动物触发的雪崩,这些动物沿着积雪山坡寻找食物,有时不幸踩裂雪层而葬身在雪崩之中。
另外,砍伐森林也能使山坡积雪的稳定性减弱。森林和灌木,客观上起着阻止积雪下滑的作用,因此,应该严禁砍伐雪崩地区的林木。在雪崩频繁的瑞士阿尔卑斯山区,地方法律上就明文规定严禁砍伐雪崩地区的树木。
59.下列哪项不会影响积雪的内聚力?
A 风的强度
B 山的高度
C 积雪的厚度
D 气温的高低
60.为避免雪崩,人类可以采取的有效方法是:
A 降低山坡坡度
B 增加人工降雨
C 禁止破坏植被
D 扩大种植面积
61.根据上文,下列哪项正确?
A 风力最易引起雪崩
B 天山每年都发生雪崩
C 雪崩一般由动物造成
D 积雪融化时不易发生雪崩
62—65
《梦溪笔谈》的作者是中国北宋时期的沈括。父亲一向在外地做官,沈括从小就跟着父亲走南闯北,到各地旅游。壮丽的山水,广阔的田野,一幅又一幅地在他的眼前展开,引起了他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
《梦溪笔谈》一书,是他读书和实践的结晶。在实践和读书的过程中,沈括并不迷信书本,而是善于独立思考,并提出自己新的见解。有一年四月的一天,他到深山去游玩,看到桃花开得正盛,可是山下的桃花早已凋谢了。他联想到唐朝诗人自居易写的两句诗“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觉得写得恰如其分。可是,深山里的桃花为什么开得比较晚呢? 他反复思考,终于弄清了地势、气温与开花的时间有关系。山里地势较高,气温较低,植物开花比较迟。他得出了科学的结论: “此地气之不同也。”
公元l080年,沈括在陕北看到老百姓收集“石油”,觉得很新鲜。石油慢慢从地底下冒出来,与沙石泉水相混杂。当地人把石油收集到罐子里,用来点灯。这种黑色的油在古书上称作脂水,沈括想:这黑油是从地底下石头缝里冒出来的,就叫“石油”不是很贴切吗?于是将这个名称写进《梦溪笔谈》里。
在《梦溪笔谈》里,他还记载了很多劳动人民发明创造的事迹。有世界上第一个发明活字印刷术的毕舁,还有采制山茶的福建农民……在封建社会里,统治阶级写的历史书很少记载劳动人民的事迹,像毕异,别的书都没有讲到,幸亏有了沈括的《梦溪笔谈》,世界上才知道他的光辉业绩。
沈括认真研究人民群众的创造发明,加上自己努力实践,因此有较高的科学成就。关于指南针的实践与记录,表明他已走在当时世界科学水平的前列。他写道,指南针的针尖常常略微偏东。这就是说,他已经发现了地磁偏角的现象。
《梦溪笔谈》是一部巨著,书中记载的许多成就都是当时最先进的,在世界科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62.《梦溪笔谈》是一部关于什么的书?
A 民间故事
B 历史资料
C 自然科学
D 旅游见闻
63.沈括认为白居易的诗:
A 描写非常准确
B 语言非常优美
C 表达过于夸张
D 揭示了一定的人生道理
64.下面说法最符合本文内容的一项是:
A 指南针的发明者是沈括
B 石油是沈括最先发现的
C 毕舁的名字首见于《梦溪笔谈》
D 《梦溪笔谈》中有地磁偏角的记载
65.最适合做本文标题的是:
A 沈括一生的经历
B 沈括的发明与创造
C 沈括与《梦溪笔谈》
D 《梦溪笔谈》的价值
66—70
鲁迅先生的字大概是我们这辈人最熟悉的文人书法了。早在上世纪60年代末,笔者那时才七八岁的年纪吧,就清晰地记得有一次父亲从文具店里买回一幅鲁迅书法的印刷品,即著名的“横眉冷对干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父亲将它挂在墙上,顿时陋室生辉。我那时也识不了几个字,但那幅书法中最后一个“牛”字的竖笔写下来时有一弯曲,给我留下极深的印象。记得当时还问父亲,父亲解释说,这最后的一弯,就好比是牛的尾巴一样。如今,从文字学的角度看,当时父亲的解释未必正确,但那一问却是笔者认识鲁迅书法的发轫之问。
或许有许多人未将鲁迅归于书法家之列,然只要说起“文人书法”,稍懂一点的都知道,鲁迅是最具代表性的了。鲁迅的字笔力沉稳,自然古雅,结体内敛而不张扬,线条含蓄而有风致,即便是略长篇的书稿尺牍,也照样是首尾一致,形神不散。深厚的学养子不经意间,已洋溢在字里行间了。所以,赏读鲁迅书法,在你不知不觉的时候,书卷气已经拂面而来。就好比盐溶于水,虽有味而无形。
在过去一段时间里,鲁迅书法非常时髦。国内的许多报刊题头,各大文化馆、电影院以及学校等,均喜集鲁迅字体放大制成招牌,一时“鲁迅体”和“郭沫若体”,一样,风靡全国。好在鲁迅书法结体紧密,线条厚实而稳扎,所以放大之后精神宛在,仍无涣散之态。
许多人读鲁迅杂文,见他笔锋犀利,一身傲骨,对怨敌一个都不宽恕,误以为他的性格只是刚烈严肃有余,轻松温情不足。其实恰恰相反,鲁迅倒是一个非常多情而具有幽默感的宽厚长者,如果这种感觉我们在他的杂文中未能体会,那在他的笔墨问却能轻易地看出来。读鲁迅先生的书法,你总能觉得有一种脉脉的温情,沉着隽永,意味深长。这其实和他幽默智慧的文人性情大有关系。
66.第l段画线句子告诉我们,作者对鲁迅书法:
A 没有兴趣
B 不以为然
C 印象深刻
D 开始有了认识
67.鲁迅书法:
A 有书卷气
B 笔力张扬
C 线条简洁
D 刚烈严肃
68.第3段画线句子的意思是:
A “鲁迅体”名气不大
B “郭沫若体”非常有名
C “鲁迅体”与“郭沫若体”齐名
D “鲁迅体”比“郭沫若体”有名
69.最后一段意在说明:
A 字如其人
B 文如其人
C 字体与性格不同
D 文风与性格无关
70.上文的主要内容是关于鲁迅的:
A 人格
B 影响
C 作品
D 书法
71-75
在中国北方,曾有一条具有国际意义的古老通道,那就是公元前2世纪初步形成的通向西方的交通路线——丝绸之路。这条漫长通道将古代的中国和西方连接起来,极大地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然而,当初开辟这条路,既不是出于经济目的,也不是出于文化目的。中国在汉武帝时期,虽然国家强盛,但仍受到北方强大的匈奴族的威胁。所以汉朝十分需要一个军事联盟,而此时,西域的许多小国正处于匈奴人的残暴统治之下,其中受害最深的大月氏国成了汉武帝的联合目标。
此时的西域对汉朝人而言还是一个陌生而神秘的地方。尽管汉朝人从东西往来的商人的描述中了解到了西域的一些情况,但也不过是星星点点。就是在这种条件下,一位叫张骞的勇士,作为汉朝联络大月氏的使节,开始了对西域这块未知土地的挑战。从公元前139年开始,张骞先后共两次深入西域地区,都是出于政治目的。从这一点看,这两次出访都是失败的,然而,通过两次出访,张骞却传播了汉朝的情况,展示了汉朝的物产,获得了大量前所未闻的西域资料,带动了汉朝和西域的往来。特别是第二次出访西域,张骞和他的助手们还带回来西域各国的一批使者。这些使者亲眼目睹了汉朝的繁荣景象,回国后广泛传播。此后,汉朝和西域的交通活跃起来,汉朝和西域各国组织的商队开始了频繁的贸易交往,一条商贸大道开始形成。这条商贸大道并没有停止在西域地区,后来它继续向西延伸,逐渐演变成了中国经由中亚通往南亚、西亚以及欧洲、北非的陆上贸易交往的通道。因为大量的中国丝织品通过这条道路运到西方,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把这条路称为“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固然是一条商贸大道,但若仅仅把它看做一条商贸大道,就未免太狭隘了。在物质交换进行的同时,文化的交流也在进行着。十几个世纪以来,在丝绸之路上传出去的既有中国的各种物产,也有中国先进的技术;传进来的不仅有西方的土产,还有各种宗教以及西方的音乐、舞蹈、绘画、雕塑、杂技艺术。可以说,丝绸之路将中国文化与印度、罗马、波斯文化联系起来,成为联结东西方文明的纽带。
71.汉朝出于什么目的出访西域?
A 政治
B 经济
C 文化
D 科学
72.张骞出访西域以前,汉朝人对西域:
A 毫不了解
B 十分向往
C 了解很多
D 了解很少
73.张骞两次去西域:
A 都进行了贸易活动
B 传播了中国的技术
C 看到了西域的繁华
D 都没达到出访目的
74.丝绸之路的命名者是:
A 张骞
B 汉武帝
C 西域使者
D 李希霍芬
75.作者认为丝绸之路是:
A 军事和外交之路
B 政治和经济之路
C 贸易和文化之路
D 宗教和艺术之路
76-80
蛋白质是构成生物体的最重要的物质,是生命的基础。海洋中的鱼和贝类能够为人类提供味道鲜美、营养丰富的蛋白食物,称得上是人类的粮仓。但是现在人类消耗的蛋白质中,由海洋提供的不过5%一l0%。令人焦虑的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海洋捕鱼量一直徘徊不前,有不少品种已经呈现枯竭现象。用一句民间的话来说,现在人类把鱼的子孙都吃得差不多了。要使海洋成为名副其实的粮仓,鱼鲜产量至少要比现在增加10倍才行。
在自然界中,存在着数不清的食物链。在海洋中,有了海藻就有贝类,有了贝类就有小鱼乃至大鱼……海洋的总面积比陆地要大一倍多,但世界上屈指可数的渔场,大抵都在近海。这是因为,海藻生长需要阳光和硅、磷等化合物,这些条件只有接近陆地的近海才具备。海洋调查表明,在1000米以下的深海水中,硅、磷等含量十分丰富,只是它们浮不到温暖的表面层。因此,只有少数范围不大的海域由于自然力的作用,深海水自动上升到表面层,从而使这些海域海藻丛生,鱼群密集,成为不可多得的渔场。
海洋学家们从这些海域受到了启发,他们利用回升流的原理,在那些光照强烈的海区,用人工方法把深海水抽到表面层,而后在那儿培植海藻,再用海藻饲养贝类,并用加工后的见类饲养龙虾。令人惊喜的是这一系列试验都取得了成功,有关专家乐观地指出,海洋粮仓的潜力是很大的。目前,产量最高的陆地农作物每公顷的年产量折合成蛋白质计算,只有0.71吨。而科学试验同样面积的海水饲养产量最高可达27.8吨,具有商业竞争能力的产量也有16.7吨。当然,从科学试验到实际生产将会面临许多困难,其中最主要的是从l000米以下的深海中抽水需要相当大的电力。这么庞大的电力从何而来?显然,在当今条件下,这些能源需要量还无法满足。不过,科学家们还是找到了窍门:他们准备利用热带和亚热带海域表面层和深海的水温差来发电。也就是说,设计的海洋饲养场将和海水温差发电站联合在一起。这样每年可得各类海鲜7.5亿吨。通过这些简单的计算,不难看出,海洋成为人类未来的粮仓,是完全可行的。
76.根据上文,海洋捕鱼量难提高的原因是:
A 目前的捕捞技术落后
B 科学实验影响了鱼鲜的生长
C 环境污染导致鱼鲜产量降低
D 过度捕捞导致鱼鲜品种减少
77.科学家们开发海洋粮仓主要是因为:
A 海洋资源比陆地丰富
B 海洋面积比陆地大l0倍
C 海洋能提供更多的蛋白食物
D 陆地农作物产量不能满足需要
78.科学家们计划如何提高鱼鲜产量?
A 扩大海洋面积
B 人工培植海藻
C 增加渔场数量
D 限制捕捞鱼鲜
79.科学家们的试验表明:
A 海水温差发电已投入使用
B 将来海洋可以成为人类的粮仓
C 海水饲养产量最高可达l6.7吨
D 海水饲养用的电力目前可以满足需要
80.根据上文,可以知道:
A 海洋表面层硅、磷丰富
B 世界上的渔场都在近海
C 科学家在陆地上培植海藻
D 科学试验在光照强的海区进行
阅读理解答案
第一部分
41 铜
42 地动仪
43 相风铜鸟
44 高山峡谷
45 费孝通
46 河西走廊
47 氐羌族
48 茂密的树林里(或树林里)
49 9寸
50 鹰鹞(或鹰鹞之类的猛禽)
51 消灭害虫
52 可再生能源
53 风力(或风力发电)
54 成本高
55 生物质能
答案说明
第一部分
题号 |
答案 |
说明 |
41 |
铜 |
第3段第2行提到“浑天仪是一个可以转动的空心铜球”,这说明浑天仪是由铜制成的。 |
42 |
地动仪 |
第5段最后1句提到张衡“发明并制造出了中国第一架测报地震的仪器——地动仪”。 |
43 |
相风铜鸟 |
最后l段第l行提到候风仪“又叫相风铜鸟”。 |
44 |
高山峡谷 |
第1段第4行提到“这里(指横断山脉地区)是典型的高山峡谷地形”。 |
45 |
费孝通 |
第2到最后1句提到“中国著名学者费孝通提出了一个民族学概念的命名——。藏彝走廊”。 |
46 |
河西走廊 |
第3段中提到“在中国可称为民族走廊的有两处:一处是西北的河西走廊,另一处就是西南横断山脉的藏彝走廊”。 |
47 |
氐羌族 |
第4段提到“古代氐羌族自北向南迁徙,与这一区域藏缅语系各民族间形成了极为密切的关系”。由此可以推知,曾沿藏彝民族走廊自北向南迁徙的是氐羌族。 |
48 |
茂密的树林里(或树林里) |
第l段提到布谷鸟和杜鹃“一般生活在茂密的树林里”。 |
49 |
9寸 |
第3段最后1句介绍说“布谷比杜鹃大一些,前者身长约一尺,后者约9寸”,由此可知杜鹃的身体长度大概是9寸。 |
50 |
鹰鹞(或鹰鹞之类的猛禽) |
第6段最后3行中提到因为布谷和杜鹃在身体和颜色上“都很像鹰鹞之类的猛禽”,它们突然飞来的时候,“黄莺之类的小鸟往往误以为它们是鹰鹞”。 |
51 |
消灭害虫 |
最后l段中提到布谷和杜鹃“是消灭害虫的能手,对人类有很大的功劳”,其军有些有毒的苇虫官们也能捕来吃掉。 |
52 |
可再生能源 |
第1段第2—3行提到“可再生能源在人类能源持续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增大”。 |
53 |
风力(或风力发电) |
第3段第1-2行介绍说风力发电是目前可再生能源中“技术最成熟、最具有规模化开发条件和商业化发展前景的发电方式之一”。 |
54 |
成本高 |
第4段第5-6行介绍说“成本高是太阳能电池发展的瓶颈”。“瓶颈”比喻事情进行中容易发生阻碍的关键环节。所以说,太阳能电池发展遇到的阻力是成本高。 |
55 |
生物质能 |
第5段第6行提到生物质能“缺点是热值及热效率低”。 |
阅读理解第二部分答案
56—60 BCBBC
61—65 BCACC
66—70 DACAD
71—75 ADDDC
76—80 DCBBD
答案说明
第二部分
说明 |
答案 |
说明 |
56 |
B |
第2段第l行提到“选择木栈道而不是其他路面,最重要的是栈道底下的原有森林植被、土壤都能保存得较好”,也就是说选择木栈道的主要原因是比较环保。 |
57 |
C |
第3段第3行提到“杉木柔韧性好……但因其容易开裂,所以在太阳易晒到的地方采用相对不易开裂的樟子松”。杉木容易开裂,所以B项不正确。第3段还提到“南方松最贵”,杉木是最便宜的,南方松是密实度最大的,所以A项和D项都不正确。 |
58 |
B |
第4段第2行提到刷油漆的作法“每年都要刷,工程量太大”,所以B项是正确的。其他3项文中没有提到。 |
59 |
B |
第4段第l行提到“积雪的内聚力与积雪的厚度有关”,第2行提到“春天气温升高时,积雪表面消融,融水渗到雪层内部,就能降低积雪的内聚力”。第5殷第l行提到“风也能傅积雪发牛雪崩”。所以只有B项文中没有提到。 |
60 |
C |
最后l段的第1-2行提到“森林和灌木,客观上起着阻止积雪下滑的作用,因此,应该严禁砍伐雪崩地区的林木”,也就是说禁止破坏植被可以减小发生雪崩的可能性。 |
61 |
B |
第6段第l行提到“在天山西部……每年冬天都会有好几起由岩羊、马鹿等动物触发的雪崩”,由此可以推知天山每年都发生雪崩。 |
62 |
C |
根据文中介绍的《梦溪笔谈》的内容,以及文章最后1句说该书“在世界科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可以推知C项是正确的。 |
63 |
A |
第2段笫3~4行提到沈括觉得白居易那两句诗写得“恰如其分”,也就是说沈括觉得自居易的诗描写非常准确。 |
64 |
C |
第4段最后两行提到毕舁这个名字“别的书都没有讲到”,所以说“毕舁的名字首见于《梦溪笔谈》”的说法是正确的。 |
65 |
C |
文章主要介绍了沈括的一些经历和《梦溪笔谈》的内容,所以C项最适合做本文的标题。 |
66 |
D |
画线的句子中“笔者”是作者的自称,“发轫”是比喻新情况或某种局面开始出现。这句话告诉我们作者通过提那个问题对鲁迅书法开始有了认识。 |
67 |
A |
第2段第4行提到“赏读鲁迅书法,在你不知不觉的时候,书卷气已经拂面而来”,由此可知鲁迅书法是带有书卷气的。 |
68 |
C |
画线的句子中“风靡”是形容事物很流行。因为“‘鲁迅体’和‘郭沫若体’一样,风靡全国”,这说明二者都很流行,都很有名。C项中“齐名”意思是有同样的名望。 |
69 |
A |
最后l段的最后两句提到“读鲁迅先生的书法,你总能觉得有一种脉脉的温情,沉着隽永,意味深长。这其实和他幽默智慧的文人性情大有关系”。这段话说明“字如其人”。 |
70 |
D |
文章主要在谈鲁迅先生的书法。 |
71 |
A |
第2段第3—4行提到“张骞先后共两次深入西域地区,都是出于政治目的”。 |
72 |
D |
第2段第l-2行提到“此时(张骞出使前)的西域对汉朝人而言还是一个陌生而神秘的地方……”,由此可知当时汉朝人对西域了解很少。 |
73 |
D |
第2段第4行提到“这两次出访都是失败的”。可见,他两次都没达到出访目的。 |
74 |
D |
篇2段最后1句中提到“德国科学家李希霍芬把玟条路称为丝绸之路。” |
75 |
C |
最后l段第l行提到“若仅仅把它看作一条商贸大道,就未免太狭隘了。在物质交换进行的同时,文化的交流也在进行着。”也就是说丝绸之路既是贸易之路,又是文化之路。 |
76 |
D |
第1段第3-4行提到“有不少品种已经呈现枯竭现象……现在人类把鱼的子孙都吃得著不多了”。这句话的意恩是说人们过度捕捞导致囱的数量和品种减少。 |
77 |
C |
第3段第4—5行提到“产量最高的陆地农作物每公顷的年产量折合成蛋白质计算,只有0.71吨。而科学实验同样面积的海水饲养产量最高可达27.8吨”。也就是说海洋能提供更多的蛋白食物。 |
78 |
B |
第3段第1-3行提到海洋学家们在光照强烈的海区“培植海藻,再用海藻饲养贝类,并用加工后的贝类饲养龙虾”。由于一系列试验都取得了成功,所以科学家们计划通过人工培植海藻的办法提高自鲜产量。 |
79 |
B |
第3段第3行介绍说海洋学家们的一系列试验都取得了成功,文章最后l句又提到“海洋成为人类未来的粮仓,是完全可行的”,所以说科学家们的试验表明将来海洋可以成为人类的粮仓。 |
80 |
D |
第3段第l行提到海洋学家的科学试验是在“光照强烈的海区”进行的。 |